返回首页


在过去十年,尤其是自2019年欧盟首次将中国正式定义为“系统性对手”之后,裂痕就在加速扩大。它不再是某一项政策、某一个词汇或某一种制裁引起的摩擦,而是叙事体系的不兼容,更是对未来世界秩序路经的不同诠释和价值观层面的嫌隙与对立。

欧方不再认为中国愿意变成“准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体”,而中国也不再指望欧盟在中短期内能展现摆脱美国影响的独立外交姿态。其实,双方早意识到各自文明体系的基础并不对称,但从现状来看,彼此的理解并未得到改善,更谈不上互信的增加了。

这种潜移默化的转变,表现在公文条款细节中对关键分歧的回避,以及欧方一次又一次对中方立场的“歪曲和误解”中。西方把它叫作“审慎竞争”,中国称其“政治化趋势明显”。但更准确的名称或许应该是:“系统性冷淡”。

曾几何时,中欧关系常被誉为“全球化典范”:贸易结构互补、科技交流热络、高等教育互通、地缘无冲突、理念颇包容。然而,这个“战略伙伴”的定位,从2020年开始渐渐名不副实。从供应链断裂到疫苗外交博弈,从能源市场脱钩到绿色技术的关税争端,每一个领域都再也藏不住根本性的结构问题。而这些结构问题的根源并非偶然,而是从一开始两种战略思维之间就隐藏着重大误会。

欧盟从不讳言自己是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的所谓“规范型”一方,它希望构建一种根据人权、法治、多边程序建立起来的全球治理模式。这种价值逻辑深植于其历史身份中:欧洲在二战后不再拥有单一硬实力优势,于是转而试图以规则、话语、制度设计与道义框架来塑造影响力,不仅面对发展中国家时如此,偶然针对美国亦如是。

而中国的叙事则源自截然不同的现代化路经。它将稳定与发展作为国家存续的核心基础,视“有为”与“高效”为驱动力,通过高度集中资源来推动战略性产业与区域布局。对中国而言,治理能力、秩序维护与历史延续性比“制度形式”更具实质意义。




首页:四九网址,49网址_四九网址全年资料大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