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掌握关键原材料出口权,中国在全球南方具有越来越强的动员力,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在西方的规范系统内竟然如鱼得水。这种“不被同质化的强国”,对布鲁塞尔而言,比俄罗斯更难对付,比美国更难理解。
于是,欧盟对中国的三重定位——“合作伙伴、谈判对手、系统性竞争者”——如今越发向后两者倾斜。
而中国不会忘记,从2020年后开始,欧盟诸国在“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谈成前对中国的追捧(德国奔驰、西门子、BASF等企业大举押注中国市场),渐渐被“政冷经弱”所取代;欧洲议会中的一部分势力,用“反人权”为借口,将双方好不容易达成的共识冻结起来。中方的反应虽然没有到愤怒的程度,但“深度失望”是显而易见的。而失望是一种比愤怒更深的伤情,因为它说明双方合作的基础逻辑已出现很大的嫌隙。
不仅如此,双方的认知隔阂,在过去数年中还得到了“制度化的巩固”:欧盟建立对外投资审查法令,以“国家补贴透明原则”围堵中国;中国则以“反制裁法”与“数据国家安全制度”回应。
欧洲的“去风险”战略(de-risking)在中方听来即是“泛政治化脱钩”,中国提出“互利共赢”在布鲁塞尔更像是“规则对抗的烟雾弹”,双方在包括绿色供应链、数字化合作、人工智能治理、WTO改革等议题上,都处于紧张博弈和关系碎裂的状态中。
中欧虽然并未失去彼此间所有的“链接”,但它们共同创作的那幅“前景画”,已从色彩浓重的油画变成清淡寡意的素描。在这样的背景下,双方将重新面对以下问题:什么是共同目标?如何定义“合作”?合作的路径是否平等?